第八屆漯河市道德模范擬表彰人選公示
發表時間: 2022-11-25 來源:漯河文明網
漯河市第八屆道德模范評選工作啟動以來,各縣區、市直及駐漯各單位逐級遴選、層層審核,分別向市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推薦了候選人。經過組委會審核篩選評審,產生了15名道德模范擬表彰人選,現予以公示,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,接受群眾監督。
公示日期為11月25日至11月29日。如有意見或建議,請于公示期間向市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辦公室反映。電話:0395-3128536。電子郵箱:luohehaoren@126.com。
漯河市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
2022年11月25日
韓付志:為民義務調解三十年
韓付志,男,1948年7月出生,郾城區新店鎮商會黨支部書記,漯河市郾城區政協委員。
他30年如一日,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優勢,運用委員工作室等平臺,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,做好理順情緒、化解矛盾、凝聚人心工作,調解矛盾時堅持“不收一分錢、不吃一頓飯、不抽一根煙、不喝一杯酒”的“四不”原則,做到講有道理、管有方法、嚴有標準、做有規格,讓群眾帶著意見來,滿意而歸,“有困難找老韓,找了老韓沒困難”成了當地群眾掛在嘴邊的順口溜。1992年至今,他走遍全鎮25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,行程11萬公里,入戶6000多戶,服務群眾8000余人,提交提案、社情民意信息等1200余件,為群眾調解并解決實際問題1500多件,成為黨委政府和群眾間的“連心橋”、群眾利益的“代言人”、化解矛盾的“穩壓器”,有力促進了當地的和諧穩定,展現了新時代政協委員國之大者民之要者的責任擔當。
張建峰:公益路上的執著追求者
張建峰,男,1976年3月出生,漯河市預防保健門診部小兒眼科醫生,漯河星火志愿團志愿者。
從事眼科工作21年來,張建峰刻苦鉆研兒童視力矯正醫術,在兒童眼睛復明工程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,使10萬多名視力不良孩子的視力得到有效矯正,眼疾得到康復,重新獲得光明,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“光明叔叔”。
自2007年至今,張建峰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已有15個年頭。15年來,他參與了愛心助學、助殘、助農,扶危濟困,關愛環衛工人,尋訪慰問革命老兵、水上救援、疫情防控等社會公益活動累計500多場次,愛心助學16人次,助殘、助農47人次,尋訪并常年持續慰問革命老兵150多人次。多年來,他行程5000多公里,積極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,足跡遍布漯河各縣區的各個角落,累計募集捐助各類物資和現金300余萬元,累計慰問幫扶大病及困難群眾30多萬人。張建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了“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”的志愿服務精神,他以一個人的善行義舉,凝聚一群人的公益精神,為我市公益事業的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。張建峰先后獲得“漯河好人”“模范市民”等榮譽。
梁浩:12年救人水火彰顯浩然大義
梁浩,男,1973年7月出生,河南豫南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負責人,漯河市源匯區政協委員。
梁浩是一位古道熱腸的好心人,也是俠肝義膽的見義勇為之士,路遇市民溺水,他奮不顧身下河施救,挽救群眾生命于危難之時。2021年7月,在新鄉、鄭州遭遇洪水災害時,他義無反顧地帶領救援隊深入災區,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獻精神,克服重重困難,挽救了80多名群眾的生命,為群眾挽回財產損失數十萬元。他從事公益活動12年,帶領志愿團隊走訪慰問革命老兵及軍烈屬、關愛社會弱勢群體、救助危難群眾、開展水上救援等累計500余次,足跡遍布漯河市各個角落。梁浩先后獲得十佳市民、漯河好人等榮譽,2021年8月,被河南省文明辦表彰為河南省防汛救災“身邊好人”,2021年12月榮登中國好人榜。2022年8月被漯河市政府表彰為漯河市見義勇為模范。
張付民:臭水溝內勇救幼童和老人
張付民,男,1980年9月出生,召陵區萬金鎮龔堂村駐村第一書記。
2022年6月2日下午3點,天氣悶熱難耐,張付民正在龔堂村里進行三夏禁燒防火巡邏時,發現一輛電動三輪車翻入路邊的污水溝內,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被困車內,情況十分危急。張付民不顧個人安危,跳入沒過胸口深的污水溝內,顧不上污水辣眼,惡臭熏人,用肩膀頂起三輪車在水底反復摸尋。他克服了溝深坡陡、呼吸困難、體力透支等嚴峻考驗,最終把小孩和老人救上岸。上岸后,張付民又對孩子和老人進行了長時間的心肺復蘇搶救,最終搶救回孩子的生命。張付民在這一場生死搶救中沖鋒在前、不怕犧牲,保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盡到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義務和責任,被群眾盛贊為“貼心書記”。張付民被市文明委表彰為2022年上半年漯河好人。
張靜:誠信經營 匠心傾注做食品
張靜,女,1968年12月出生,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,“河南省婦聯‘巧媳婦工程’示范基地推動創業帶頭人,市婦聯兼職副主席。
1997年張靜與丈夫到臨潁縣共同創業,她秉承誠信是做人之本、守信是立業之基的經營理念,堅持質量立企,堅決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。她倡導誠信文化,引導員工誠信做人,嚴把每一道工序,打造誠信企業。她追根溯源,退還客戶多打給公司財務的貨款,她重合同守信用,銀行信用等級連年被評為“A+”以上。她主動承擔社會責任,助力脫貧攻堅,積極參與公益活動,在幫扶貧困學子、救助大病大難職工、地震洪水和疫情防控中捐款捐物合計240多萬元。2021年4月張靜被漯河市文明委表彰為第七屆漯河市道德模范提名獎,2021年12月被河南省文明辦表彰為河南好人。
于振偉:恪守祖訓 憑良心做好非遺膏貼
于振偉,男,1983年2月出生,漯河于氏濟恩堂康復中心按摩師,漯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于氏救苦膏藥傳承人。
200多年來,于振偉家族9代人以熬制救苦膏藥及骨病康復為業,救苦膏藥因物美價廉、療效顯著,被鄉親們稱為“良心藥”。第9代傳人于振偉謹遵祖訓家風,在膏藥的選材和制作工藝上精益求精,熬制良心膏藥讓病患少走彎路、少花冤枉錢血汗錢,在老百姓中留下了良好口碑。于振偉恪守“誠信為本,善行天下”的優良傳統,對患者堅持做到“小病不收錢,賒欠不記賬”,用祖傳救苦膏藥解病患之痛,以仁愛之心助危難之困。多年來,他積極參與扶貧救助等社會公益活動,為貧苦家庭減免治療費28萬余元,資助貧困大學生學費30余萬元。于家好家風代代相傳,“誠信待人”9代不改本色。2019年11月于振偉被漯河市文明委表彰為漯河好人,2022年7月被河南省文明辦評選為河南好人。
胡軍娜:24年服務鄉村為民創收十幾億元
胡軍娜,女,1977年9月出生,漯河市源匯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漁業科技推廣員。
從事淡水漁業技術推廣工作24年來,她堅持深入基層,包村入戶為養殖戶開展技術指導,組織現場培訓,提供信息服務,扎實推進科技扶貧幫扶活動。為了潛心學習研究推廣漁業養殖技術,她行程60多萬公里,足跡遍布全國各地。她長期蹲守魚塘養殖基地,年平均下鄉300天以上,組織各類技術培訓500多場次,培訓新型鄉土漁業實用人才300余人,服務養殖戶1100多戶,創造經濟效益14.5億元,為漯河市及河南省漁業發展、鄉村振興、美麗鄉村建設及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等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及智力支撐。她主持編寫漁業養殖專著5部,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,授權實用新型專利9項,并獲得河南省政府農牧漁業豐收合作一等獎1項;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推廣二等獎1項;河南重大科技攻關2項。她先后獲得河南省優秀專家,河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,河南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,2020年11月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“最美漁技員”。
于慎軍:為民服務27載,站成群眾心中“安全島”
于慎軍,男,1974年3月出生,漯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民警。入警27年來,他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,對轄區內10條主干道,22條次干道,67處交通隱患點爛熟于心,他帶領同事優化交通安全設施,合理分配警力,嚴查交通安全隱患和交通違法行為,凈化道路交通環境,為保障道路暢通和社會穩定作出了應有貢獻。在車輛檢測工作中,他認真鉆研汽車內部結構、牢記各種安全技術參數和車輛檢測原理,并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總結出科學有效的車輛檢測方法,提升了檢測質量和效率,8年中,他檢測車輛20多萬臺,沒有發生過一起漏檢、誤檢,達到了零失誤,沒有因交通事故倒查出過一次問題。
為了保障道路暢通,除完成日常工作外,于慎軍主動請纓在早高峰晚高峰時段到路面交通崗執勤,4年多時間,于慎軍克服了膝關節長年積水,右膝關節內側韌帶撕裂及半月板損傷的傷痛,常年累月堅守在交通崗第一線,累計加班加點2000多個小時。他先后榮獲“全市人民滿意政法干警”“漯河好人”“漯河市五一勞動獎章”“全省優秀人民警察”等榮譽,其家庭被表彰為漯河市文明家庭。
王建華:一手托起岳父母家苦難的家庭
王建華,男,1971年3月生,漯河市第三高級中學教師。王建華和愛人都出身農村,家境貧寒,兩人結婚時沒有住房,就住在油氈搭成的五六平方的工棚里。
后來生活稍有一點起色,苦難卻又驟然來臨。妻弟意外離世,弟媳精神失常,面對岳父母年事已高,無人撫養兩個年幼孩子的苦難,王建華毅然承擔起撫養孩子的重擔。從孩子上學到上班、結婚,一晃二十多年,對孩子他視如己出,疼愛有加,雖然辛苦但看著孩子長大成人,他心里充滿了無盡的歡樂和滿足。
岳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顧,王建華又把老人接到家中精心贍養。兩個老人常年有病,王建華就噓寒問暖,端茶倒水悉心照顧,十多年如一日,直到養老送終,他不是兒子,勝似兒子,王建華用自己的寬厚和包容譜寫了一首孝老愛親的贊歌。
方會軍:建愛心養老院,把300多位老人當“爹娘”伺候
方會軍,男,1975年5月出生,漯河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生楊村村民。
方會軍早年做建材生意走村串戶送貨時,看到十里八村孤寡老人、留守老人和殘障村民孤獨落寞、缺少照顧地生活,心里很不是滋味,就萌發了建愛心養老院,照顧老人們安享晚年的念頭。他拿出全部積蓄,并籌措部分資金在村里建起了福星緣愛心養老院,把全村40多位孤寡老人和居家留守老人接到養老院當“爹娘”伺候。他還積極開展社區服務,免費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到家,為道德模范、身邊好人的父母提供全免費托養服務。6年來,他堅守著“給老人當兒女,替子女盡孝道”的信念,與生病的老人同吃同住,貼心照料,為每位老人制定心理疏導、精神撫慰和生活照料的個案,提供人性化的養老服務,先后為300多位入住老人撐起一片愛的天空。方會軍先后獲得漯河市十佳市民、十大孝子、鄉村光榮榜好黨員、漯河好人、河南好人等榮譽,其家庭被評為漯河市文明家庭。
王琪:四年公益助力教育,關愛孩子健康成長
王琪,女,1980年2月生,舞陽縣孟寨鎮孫李村人,舞陽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,舞陽縣傳統經典文化推廣中心負責人。
自2019年成立舞陽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來,她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傳統經典文化的推廣普及工作。她帶領團隊精心制作課件,在線上微信群進行公益家庭教育知識分享500多場次,組織家庭教育講座進校園、社區、農村150多場次,受益家庭和孩子20000多人次。特別是在2021年春季,她帶領團隊深入全縣398個村開展家庭教育及安全教育公益講座,受到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。
自2019年起,王琪帶領志愿者連續4年在城區10個公益晨讀點開展了暑期傳統文化公益晨讀活動,4年來受益孩子和家長達3000多人。
楊合興:退而不休,志愿路上不停步
楊合興,男,1956年9月出生,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黨史研究推廣員、裴城村文化合作社社長。
楊合興退休不退志,多年來堅持紅色教育宣傳志愿公益活動。他自編自導自演紅色劇目《將軍情》,走遍全區10個鄉鎮幾十個村莊及市區街道社區巡演70多場,觀眾達3萬多人,被譽為“鄉村板車紅色宣傳隊”。他義務配合區文化旅游局、區教體局和裴城鎮黨委政府,對“蘇進故居”“蘇進紅軍小學”進行整體提升,整理出蘇進將軍生平事跡和中共沙北縣委資料十幾萬字,以蘇進故居和中共沙北縣委舊址為主線,形成一條紅色教育旅游線路,他每天步行30000多步為到訪市民群眾進行宣講,志愿宣講400多場、受紅色教育觀眾達6萬多人。
在疫情防控中,他沖鋒在前,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工作,他還結合實踐創作出大家喜聞樂見的抗疫作品10多部,鼓舞群眾士氣。楊合興扎根鄉村沃土,為鄉村文化振興發光發熱,被譽為新時期鄉村文化和旅游振興的帶頭人。
安占朋:勇抱噴火煤氣罐,挽救群眾生命
安占朋,男,1986年6月出生,漯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鄧襄鎮后安村村民。2022年3月27日,安占朋結束全員核酸檢測志愿服務正在打掃衛生,突然聽見村委會隔壁村民大喊“不好了,著火了,快來救人啊”。安占朋扔下掃帚,立刻沖了過去。到達現場后,發現住戶家里煤氣罐著火了。安占朋第一時間把老人和孩子都救了出來,面對噴火的煤氣罐,他沉著冷靜,讓人用水浸透了一床棉被,一個人沖進廚房把噴火的煤氣罐搬到了院外空曠的地方,然后用濕透的棉被包裹在煤氣罐上面。煤氣罐不再噴火了,最大的險情及時消除了,安占朋顧不上燙傷的手和胳膊,又拿起水桶返回院內,和其他村民一起,把廚房里的余火給撲滅了。
陳松華:不辭辛苦,助力城市文明
陳松華,男,56歲,漯河市環衛服務中心中轉站運行部維修班班長。陳松華主要負責全市80多座垃圾中轉站垃圾處理設備的維修工作。20多年來,他始終堅守著“寧愿一人臟,換得萬家凈”的環衛精神,長年累月奮戰在垃圾中轉站設備維修第一線,不論嚴寒酷暑,沒有節假日,每天跟油污、垃圾打交道,干著最臟最累的活,保障了垃圾中轉站的正常運轉。他始終秉持著環衛人的無私奉獻精神,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為城市的清潔和文明傾注著自己的責任和擔當。他先后榮獲“漯河市五一勞動獎章”“漯河市抗擊新冠肺炎先進個人”“漯河市優秀共產黨員”等榮譽。
周衛兵:把群眾當親人21年為民辦實事2萬件
周衛兵,男,1980年6月出生,漯河市公安局召陵分局翟莊派出所輔警。參加工作21年來,他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扎扎實實開展工作。他心系群眾,為摸清鄉情民意,走訪了翟莊街道7000多戶,為民辦實事21000多件。他肩扛責任,助人為樂,不論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,還是助力脫貧攻堅,他都義無反顧的站在老百姓身前,用7萬多公里行程,丈量出轄區振興致富路平安路。
工作之余,周衛兵還積極參加社區志愿服務活動,為群眾服務400多場次,他用實際行動串聯起警民魚水一家親,群眾把他當成了自己的“貼心人”。他先后獲得“優秀輔警”“優秀共產黨員”“漯河好人”等榮譽,其家庭被表彰為漯河市文明家庭。